现代汉语教材对“啊”音变的描写,绝大多数都很一致,现抄录如下[本文将舌尖前元音韵母记作-i(前),将舌尖后元音韵母记作一i(后):
“啊”音变 只有极个别的教材略有小异,如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第2版《现代汉语语音知识》,舌尖音之后的“啊”,皆读“ya”,如“是啊”、“字啊”;该教材认为此处“啊”音变为“ya”,汉字仍写作“啊”。 [2]
一些普通话教程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培训用书及指导性文章,都直接采用现代汉语课本中的。啊”音变规则。例如针对河南郑州方言区的人如何掌握“啊”的音变规律,作者提出“可根据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记忆:n音素后读作na;ng音素后读作nga;u、ao、iao后要读ua;zi、ci、si后读例[z]a;zhi、chi、shi、ri后读作ra;其余韵后都读ia”。再如《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》在“语气词‘啊’的音变”一节中详细列出其六种变读情况,并指出在PSC朗读和说话测试项中若不按照规定变读“就将被判为错误”,如“多么庞大的怪物啊”的“啊”应该读作“哇”。 [2] 林焘、金有景、周一民三位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绍的语气词“啊”音变规律,则比现代汉语教材中要简单许多。 早在1963年,林焘先生将连读音变分为两种类型不自由音变和自由音变。前者只要音变条件出现,音变现象就必然产生;后者音变条件虽然出现,但音变现象不一定必然产生,即变不变是两可的。“啊”的自由音变有五种,不自由音变有四种情况,其实归纳起来也只有两类: (一)前音节末尾音素是n时,啊(a)→哪(na)。
例如:看啊→看哪。
(二)前音节末尾音素是a、i、ü时,啊(a)→呀(ya)。
例如:你啊→你呀、去啊→去呀、打啊→打呀。
金有景先生在他1981年初版及2007年再版的普通话语音著作中均作此陈述:当“啊”上一字的韵母是o、e、ê时,“啊”变读为“呀”;是ng时,“啊”变读为nga(仍写作“啊”);是-i(后)、er或带尾r时,“啊”变读为ra(仍写作“啊”);以上各种“当然也可不变”。当“啊”上一字的韵母是-i(前)时,“啊”读音不变。北京话为周一民先生的母语,他在《现代北京话研究》中指出,前字收音-i(后)、-r时,“啊”音变ra或a;前字收音-i(前)时,“啊”音变为[zA]或a;前字收音a、o、e、ê时,“啊”音变成ya或a。 “啊”的自由音变前音节末尾音素 | “啊”读音 |
---|
o、e、ê | ya或a |
u | wa或a |
-i(前) | [zA]或a |
-i(后) | ra或a |
ng | nga或a |
概之,凡是他们提到的“或”、“可不变”情况里,“啊”读作“a”都是正确的。 [2]